沙俄在19世纪的确从清朝手中夺取了大量领土,但它并未完全依靠武力。究其原因,沙俄并非打不过清朝,而是其面临着一个巨大的后勤挑战。沙俄要将数十万大军从欧洲运送到远东,不仅耗时耗力,而且极为困难。特别是在19世纪的交通条件下,远东地区的地理环境和运输线路远未完善,极大地制约了俄军的调动能力。
此外,沙俄深知若将大量兵力投入东线,万一战败,不仅损失惨重,而且很可能导致国内局势的动荡。毕竟,清朝曾是一个强盛的大国,其陆军战斗力在当时不可小觑。若俄军未能顺利击败清军,甚至可能陷入一个无法脱身的困境。因此,沙俄宁可通过威胁和外交手段获取土地,而不是冒险发动大规模的军事进攻。
沙俄与清朝的第一次直接交锋,发生在1649年。当时,俄军指挥官哈巴罗夫带着70名士兵进入中国境内,首先侵扰了达斡尔人的领土。他们进行烧杀抢掠,收获了不小的利益。尝到甜头之后,哈巴罗夫于同年9月再次带着200名士兵入侵黑龙江流域的赫哲人聚居地,强行占领了当地的村落。这次行动是中国官方军队首次与沙俄军队的交战,尽管战斗规模较小,仅几百名俄军,但却揭开了两国在远东地区的冲突序幕。
展开剩余72%到了1685年,沙俄和清朝的矛盾进一步升级,爆发了著名的雅克萨之战。沙俄派出的军队规模虽然不大,但战斗依然激烈。彭春带领的3000名清朝军队前往雅克萨,对那里仅有450人的俄军展开攻势。莫斯科方面显然并不甘心,特地派遣了600名士兵前往支援,组成826人的俄军队伍,与当地驻扎的俄军会合。
然而,俄军的兵力与清军相比仍显不足。清朝迅速集结2000余兵力,将雅克萨包围,并切断了俄军的补给线。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俄军奋力抵抗,最终仅剩66人幸存。雅克萨之战后,沙俄被迫与清朝签订了《尼布楚条约》,划定了外兴安岭作为两国的边界。尽管这一条约让中国失去了外东北和蒙古东北部的一些领土,但却为两国的边界争端暂时画上了句号。
到了1858年,沙俄再次采取了不同的策略。当时,清朝正与英法交战,国内局势动荡,沙俄看准了这一时机,选择采取威胁外交的方式。沙俄的远东总督穆拉维约夫率领两艘军舰抵达瑷珲城,要求清朝割让黑龙江以北的所有土地,并将乌苏里江东部设为中俄共管区域。面对这一不合理的要求,黑龙江将军奕山坚决拒绝,并表现出强烈的反抗态度。
为了施加压力,穆拉维约夫命令军舰对瑷珲城对岸进行长时间的炮击,尽管并没有精准的目标,但这番威吓使奕山深感恐惧,最终迫使清朝签订了《瑷珲条约》,让沙俄得以占领大片领土。到了1860年,沙俄趁清朝陷入多重困境之际,再次通过外交手段强迫清朝签订了《中俄北京条约》,这次沙俄将整个外东北的10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收归囊中。
尽管沙俄在远东取得了重大领土扩张,但其驻军力量并不强大。实际上,在沙俄实施扩张的同时,清朝在远东的军力依旧较为薄弱。沙俄的驻军主要依赖于欧洲的支援,而远东的补给线始终存在困难。沙俄虽然拥有一定的军事优势,但缺乏足够的兵力来真正稳固这些新获得的领土。因此,沙俄不得不依靠移民政策来增加远东地区的俄国人口。
19世纪60年代,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实施了农奴制改革,鼓励农奴移民到远东定居,给他们提供免费的耕地和免税政策。亚历山大二世还大规模安置流放犯,希望通过这些手段增强远东地区的俄国人口。然而,尽管移民政策逐渐奏效,但军队的存在依然至关重要。远东的开荒建设刚刚起步,足够的粮食和资源尚未完全到位。如此一来,沙俄在远东的驻军数量依然受到限制,远东地区的防守并不牢固。
虽然沙俄在远东占领了大片土地,但由于运输和后勤问题,他们的军队规模仍然无法满足防守的需要。与此同时,沙俄也意识到,如果不加强远东的基础设施建设,将很难长期维持控制。因此,西伯利亚铁路的建设计划于1891年开始立项,这条铁路全长9288公里,连接了莫斯科与海参崴,成为世界上最长的铁路。
然而,沙俄的野心并未停止。1895年,日本崛起成为新的威胁,沙俄再次加强了对东北的控制。1896年,沙俄与清朝达成同盟,并要求修建连接赤塔与海参崴的铁路。与此同时,他们还修建了南延线,贯通辽东半岛。通过这一战略,沙俄迅速掌握了东北的铁路交通,并成功地压制了日本在这一地区的影响力。
进入20世纪,沙俄继续在远东扩张。1897年,沙俄占领了辽东半岛,并在次年正式租赁该地。1900年,沙俄趁着八国联军侵华之际,派出17万军队进入东北,占领了这一战略要地。尽管西伯利亚铁路尚未完全建成,但由于已完成的中东铁路,沙俄得以迅速调动兵力,稳固了对东北的控制。
然而,沙俄的这一霸权并未持续太久。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沙俄最终败北。战后,沙俄与日本就铁路问题进行了分配。沙俄保留了从赤塔到海参崴的主干铁路,而日本则获得了长春到旅大的南延线。这一分割彻底打破了沙俄在东北的霸权梦想。
发布于:天津市51配资网-炒股10倍杠杆软件-中国正规的股票杠杆平台-股票配资平台推荐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