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5月,日军对华中地区发动了大规模进攻,张自忠担任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负责守卫湖北宜城。在枣宜会战中,他采取了“抄后路”的战术,亲自带领2000余人渡河,意图突破日军的封锁线,夜间穿插敌阵,计划通过袭击日军后方的补给线来瓦解敌军的进攻。然而,最终他陷入敌军重围,英勇殉国。张自忠的死战令人动容,但他的选择是否过于冒险,是否有战略失误呢?
一、战术失误与孤军深入
首先,张自忠在敌情判断上的失误是导致悲剧的关键之一。1940年5月14日,张自忠率领第33集团军进入枣阳地区,准备截击日军。他决定带领2000多名士兵渡过襄河,依托奇袭日军后方来打破敌人的包围。最初,他成功地截断了日军第13师团的补给线,并在短时间内给敌军造成了相当大的损失。然而,第五战区由于日军的假情报误导,未能及时集结主力部队对南下的日军实施围歼。张自忠误判了日军第13师团撤退的路线和速度,以为敌军会继续向南撤退,但实际情况是,日军采用了“反向迂回”战术,突然调转方向包围了张自忠的部队。
展开剩余75%另外,张自忠低估了日军兵力和机动能力。日军第11军,指挥官园部和一郎的部队,实际兵力远超预期,且由于机械化程度高,他们能够迅速调集两师团和四大队兵力来围攻张自忠的部队。而张自忠的军队缺乏有效的侦察手段,导致他们在关键时刻无法及时发现日军的动态。最终,张自忠的部队被分割包围,陷入了重重困境。
更为致命的是,日军长期监听并成功破解了中国军队的通讯密码,准确锁定了张自忠的指挥部位置。张自忠在实施“抄后路”战术时,保持了无线电静默状态,甚至一度关闭了电台,试图隐蔽行踪,这直接导致了他与总部的联系中断,也无法及时获得撤退指令。最终,他未能实现包抄日军后路,反而被日军的精锐部队围困,错失了撤退的机会。
为了扩大战果,张自忠决定将部队分兵行动,指派第38师黄维纲部在外围配合。然而,黄维纲部未能按计划及时支援张自忠的主力,使得张自忠最终被日军的第39师团主力包围。在南瓜店一带,张自忠选择了固守等待援军,但这个决策无疑是冒险的,因为南瓜店地势低洼,四面受敌。日军利用炮火和步兵冲锋的战术逐步压制张自忠的防线,形势变得异常严峻。
二、坚持死战不退,与必死决心
在渡河前,张自忠曾留下遗书式的信件,表明自己“国家危亡,唯有战死”的决心,并鼓励士兵以民族存亡为己任,坚守阵地。此时的张自忠心中背负着巨大的压力,他在之前曾因与日军交涉不当而被公众指责。作为北平市长,他曾在与日方的交涉中误信了日军的“和平解决”承诺,最终与日军达成了停火协议,导致了平津的沦陷。这一举动让他饱受舆论的抨击,甚至被指责为“汉奸”。
因此,张自忠急于证明自己的忠诚和决心,渴望通过死战来恢复自己的名誉。当日军通过破译中方电报,成功锁定了张自忠的指挥部后,集结优势兵力对其进行围攻时,张自忠的部队已是孤立无援。虽然汤恩伯的兵团并未及时作出反应,而黄维纲的部队也被牵制,但张自忠依然坚守阵地,不肯后退。
1940年5月16日清晨,日军第39师团根据破译的情报迅速包围了张自忠部所在的南瓜店一带,张自忠在战斗爆发时仍未察觉到自己已暴露行踪。张部在南瓜店仓促搭建的野战工事根本无法抵挡日军的坦克和空中轰炸。尽管如此,张自忠依然坚守不退,与部队展开顽强抵抗。
这场战斗的过程中,友军的驰援迟缓原本由汤恩伯指挥的兵团应侧击日军,但由于通讯延误,汤部未能按时行动,错失了支援的最佳时机,使得张自忠的部队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张自忠被日军包围在杏牙山一带,身中多弹,伤势严重:右胸被贯穿,腹部被刺伤,左臂、左肋、右胸、右腹和右额头都中弹,颅骨严重变形,血肉模糊。尽管如此,张自忠依然坚守岗位,直至最后一刻。
日军战报中记载,张自忠身中八处枪伤、刺刀伤和炮伤,依然不放弃指挥。张自忠的政治干事潘兹回忆道:“当时伤亡人数已达到令人惊愕的程度,幸存者都已精疲力竭。但总司令依然下令:‘不准退!拼,拼完算完。’”张自忠亲自带领部队冲锋陷阵,虽然激励了士气,却也导致了指挥体系的瘫痪。高级将领的牺牲对全局造成了巨大的影响,这场战斗不仅失去了张自忠,也使得第33集团军短期内无法恢复战斗力。
蒋介石战后评价:“荩忱(张自忠)之死,重于泰山,然为将者亦当知进退。”日军战报中则记录到,张自忠的遗体被发现时,身中多处伤痕,但仍紧握枪支,奋战到最后一刻,日军官兵纷纷向其遗体行礼以示敬意。周恩来称张自忠为“忠义之志,壮烈之气,直可以为我国抗战军人之魂!”
张自忠的殉国在全国范围内激起了强烈的抗战士气,蒋介石为其举行了国葬,中共也追认他为“革命烈士”。他的英勇与忠诚,成了抗日战争中的不朽象征。
发布于:天津市51配资网-炒股10倍杠杆软件-中国正规的股票杠杆平台-股票配资平台推荐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